2020-10-25
寫在最前面,這篇文章談論到宗教的部分,只就歷史脈絡討論無任何價值觀代入任何特定宗教。我相信所有宗教的核心都是勸人為善,是社會的安定力量。有問題的是人,所有宗教都是殊勝的。 然後我自首,小時候上神話詩歌課的時候都在打混聊天,整體脈絡是對的。更細緻的細節歡迎討論指教。 時序走到十月下半,不少店家已經開始掛起了南瓜燈,也開始了扮裝服飾銷售的旺季。萬聖節的商機,不容小覷。遙想還在五角異世界走跳的時光,這個時候是學生的假期,為期兩週左右。 講到萬聖節,就要談到本人算是「年經」的牢騷,每當看到小孩子排著隊跟著在路上喊「不給糖,就搗蛋」,就會覺得有一種荒誕的幽默。 為什麼會放萬聖節假期,因為這算是一個重要的宗教節日。可以理解為歐陸的清明節,傳統的家庭會有掃墓的行程。至於南瓜燈,還有要糖果的原型,也就跟拜門口,門口放洗臉水漱口杯用意差不多。 而說到萬聖,或者該說是歐洲的諸聖(Toussaint)假期,為什麼會放到兩週,除了交通以及行政安排,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這是一個系列節慶,受塞爾特文化影響深遠。這個系列節慶核心在詠嘆聖人、尊敬亡者、並且協助亡者上天堂。透過宗教的儀式。而我們印象中的萬聖節只是這一整個系列中的一天… 像不像清明節與農曆七月的節奏,法會(彌撒)也是這個季節的重點。所以可以感覺到在台灣街頭看到小孩子歡欣鼓舞跟著要糖感覺到的荒誕了嗎?這無關文化認同的問題。純粹是想到清明時節與農曆七月時,講究的家庭往往囑咐孩子早歸,恨不得把孩子放在眼前關在家裡。然後同樣性質的節日,放孩子晚上在路上遊蕩? 前面談的事情無關對錯,只是單純感嘆文化保存的不易。 而這跟標題提到的機月同梁四顆主星,以及政治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你知道天主教的諸聖節原訂於五月十三日,是為了在不列顛尼亞(約略為當前英國範圍)傳教,降低當地塞爾特既有宗教信徒抵觸心理而改期的,會不會比較清楚看到這整件事情的輪廓? 塞爾特文化多半以口傳為主,直到羅馬帝國帶進文字,才有一些傳承得以被記載。但相較於整個族群的歷史,被記錄下來的堪比滄海一粟。因為傳承的散佚,目前研究多半只能將萬聖節的傳統推向塞爾特的Samain/Samhain/Samhainn/Samhuinn/Sauin(塞爾特族群不同地域的細微差異),但就是因為文字記載相對少所以嚴謹的說法會用推論定之,但多半是沒什麼爭議是研究的嚴謹性使然。 而在塞爾特的Samain,的確是有宗教儀式、的確是有慎終追遠、的確是有祈福的重點在其之中,但不僅僅於此。這是一個收成後的節日,各地遊子可以的話也都會歸鄉。所以這也是一個相關階級議事表決的日子,也是一個家族或者政治聯姻發布舉行的日子,也是一個團聚的日子。 塞爾特人一如君士坦丁前的羅馬人,是信奉多神教的。君士坦丁開始接納基督教(後續分為天主教、東正教、新教),而後續隨著羅馬的擴張將基督教帶入英國。而現今塞爾特文化保存相對完整的愛爾蘭,主要信仰宗教不是德魯伊而是天主教。 斗數中四顆象徵安定力量的主星:天機(機)、太陰(月)、天同(同)、天梁(梁),分掌規則、家庭、教育、信仰,於實際運用的時候,相對於上面論敘的變革,得要參酌時事的變換。 猶太人認為「救贖」只屬於猶太人,所以猶太教也不是很積極的吸收非猶太人進入其體系。而基督教的興起是因為基督教對所有人不論種族敞開了大門,在當初的時空讓非猶太人也有了安定的力量。 人會追求安定,而「安定」的定義是會隨著時空變遷的。 在太陽、天相、文昌化忌的時候,放到大環境,不排除有類似塞爾特、基督教、猶太教、希臘多神信仰之間關係這種根本價值的交迭融合更替。 回到前面一開頭談論的現今萬聖節的演化,若這是一個安定的力量,親子同樂促進感情並藉之身教言教有何不可?而歡樂的氣氛若能降低一些戾氣,同時因著經濟的增長而對社會起到安定的力量也很棒。 和平是普世的信仰。 973